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屏東萬巒/紫紅寶石高高掛,果汁李的酸甜滋味

  ◎文/陳品君 24 歲的屏東萬巒青年李秉承自退伍後返家務農,承繼自家農地並且將檳榔園逐漸轉作蔬果。他不僅創立「果汁李」品牌販售農產品,也以「靠天吃飯」為題材,自寫自拍 Vlog 分享一系列田間農作生活,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農產業的汗水與笑容。 近年他經由前輩指導與自學摸索,成功生產主要產區在南投埔里的百香果。而果汁李更多務農的酸甜滋味,將在本集節目中呈現。

屏東里港/在頑石地建立家園,定遠居民用香草料理傳承孤軍記憶

  ◎文/陳品君 來自金三角的滇緬游擊隊義民與家眷,他們在鄰荖濃溪岸的貧瘠頑石地建立起家園。居民在2015年成立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希望可以藉由種植香草植物、手作滇緬美食來傳承老一輩在金三角孤軍奮戰的集體記憶。 在屏東縣里港定遠社區裡的公園一角,在居民印象中,這裡是從前曬稻穀、曬毛豆的水泥地,後來經過大家填土整理後,成為空氣中飄散清香味的香草植物園。10多歲時與家人遷移到此定居的社區媽媽魯小招,介紹社區的小天地裡面種了哪些滇緬料理不可或缺的原鄉味。  緬甸老芥菜、刺芫荽、鼻舌菜……這些植物都可以在屏東里港定遠社區的香草園找的到。而居民打造香草園的歷程,一如滇緬孤軍與眷屬胼手胝足,從金三角來到台灣開闢新天地。 村子裡遷台後的第一代男性越來越少了。 社區耆老鍾志大在年輕的時候加入國民政府軍隊,對於剛來台灣的日子,他仍然記憶猶新。民國50、60年代在這片荒埔石地開墾的克難程度,可不亞於在金三角浴血奮戰,他的雙手記錄了這段歲月的痕跡。放下槍桿子改拿起鋤頭並不容易,鍾志大還得想辦法賺外快養家。喏,他用手比了比,撿砲皮也在他身上留下印記。 五年級生李亞芳生於台灣,是孤軍第二代,她分享老一輩昔日在滇緬寮國交界金三角常見的香料植物,隨著部隊遷移來台消失。而多年以後,一株株香草能在定遠村子種植、入菜,那得是多少居無定所的日子、多少流血流汗的酸楚,方能有撲鼻而來的清香味。 接近中午的時候,社區媽媽又走進香草園裡去,這回兩人採摘新鮮葉子備料,在她們的巧手下,一道道滇緬料理飄香,令人口水直流。媽媽們嚴選本土黑豬肉、摻入自栽刺芫荽、馬蜂橙、香茅提味,以58°金門高粱防腐,他們拿出自豪的雲南原鄉手藝,與社區年輕人合作推出品牌香料香腸。 從過往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創會成員發起社區營造,到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定遠年輕人投入社區發展,以品牌為針、定遠生活為線,透過食物拉近社區與外界的距離,也經由一連串策展活動,傳承滇緬孤軍的集體記憶。 來自異域滇緬孤軍與家眷後裔,歷經叢林游擊的漂泊歲月,部分人員在里港臨荖濃溪畔這塊寸草不生的頑石地建立起家園。雖然目前滇緬民俗文化協會成員多數是在台灣出生的孤軍後裔,並沒有歷經金三角的游擊歲月,不過前人的事蹟、原鄉的味道他們不曾忘記,如同聽聞無數次的傳奇故事,未來他們將持續傳述下去。

屏東九如/玄天上帝聖誕花團錦簇,龔泰文領團隊深耕鄉村20餘年打造台灣蘭展

  ◎文/陳品君 神明生日,不僅有整園的蘭花祝壽,祂還會選出其中的蘭花冠軍! 原來是位在屏東九如的北玄宮,每逢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聖誕前後,也是「台灣蘭花節」熱鬧時。 而主力推手,是從小在九如鄉間長大的龔泰文。他當初因為阿姨贈送的一盆黃金石斛蘭而走進花草世界,研讀農園生產專業、並在1999年辦理第一屆台灣蘭花節,後來團隊將蘭展帶進鄉村,帶進北玄宮,延續至今。 龔泰文從最初欣賞蘭花、學以致用到專業培育,即便農會工作繁忙,他也不忘推廣蘭花之美,將花卉知識分享給大眾,讓蘭的姿態更貼近人們生活,點綴日常風景。

屏東市/融入眷村情誼與老家時光,四川人吳治芳用濃濃的人情味調味川菜

  ◎文/陳品君 因結婚定居在台灣25年的的四川人吳治芳,為了貼補家用投身餐飲業,從洗碗、跑外賣、料理小吃到開自助餐店,一個原先不會做菜的女子在20年後掌廚,與家人一同經營起「想家的家」川菜館。 2021年,想家的家進駐勝利星村園區,吳治芳用濃濃的人情味調味川菜,並且將她與眷村友人的情誼以及成都老家的美好時光,交織成饕客難以忘懷的味覺記憶。

屏東市/笛子不只是笛子,屏大學生DIY樂器重現vuvu年代的聲音

  ◎文/陳品君 還記得曾經在學校音樂課用直笛吹過什麼曲子嗎?屏東大學學生DIY了只有3孔的雙管鼻笛,簡單的幾個音卻令金曲製作人回味再三。 這些從竹管流瀉出來的樂音雖然生澀,但學生吹奏起來還是悸動不已,不禁令人遙想前人在吹奏口笛、鼻笛、口簧琴時,是懷抱怎樣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