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屏東/民團文資提報 崇仁新村通海區未獲全數登錄


◎文字、攝影/陳品君

屏東市區擁有全國少數大面積日治時期飛行部隊眷舍群,2015年民間團體屏東縣愛鄉協會提報崇仁新村通海區為古蹟,17日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會通過該區北側12棟官舍登錄歷史建築。

位於九如鄉的屏北機場以及屏東市勝利路的屏南機場綿延形成屏東人所知道的屏東機場,一度開放為民營使用,目前為軍事基地。屏東機場最早可以追溯自1920年日本時代完工的屏東飛行場,隸屬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航空班,主要用於控制島內秩序。1927年轉為軍事用途,隸屬日本陸軍航空隊,原先駐防日本九州的陸軍飛行第八聯隊因而移防屏東。

淡江大學曾令毅碩士論文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兩次「海軍軍縮條約」導致日本軍方決定航空部隊駐防屏東。日後因台灣處西太平洋上特殊地緣的關係,日本開設相關航線為運輸、經貿用途。隨著軍方人員進駐,黑瓦、木造結構、雨林板為特色的和風眷舍也一一佇立在街町間成為30年代的市容景觀,見證屏東在日本殖民時期及台灣航空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

據長年關注屏東眷村保存議題的愛鄉協會副總幹事葉慶元指出,屏東市飛行宿舍仍有149棟(包含崇仁新村成功區、空翔區、通海區、勝利新村、得勝新村、憲光十村、勤聯留守業務中心舊址),本次文資審議會之前,共有71棟勝利新村與崇仁新村空軍眷舍在2007年縣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中間區塊為崇仁新村通海區。綠色圖示是12棟雙拼式(24戶)士官或準士官官舍群,通過2017年屏東縣第一場文資審議會,登錄歷史建築;南側台灣軍經理部倉庫(紫色)、職工官舍群(深藍色)、下士官舍(海藍色)等眷舍則在之前會勘時就不列冊(灰色圖示眷舍為用途不明)。地圖/Google Map、製圖/陳品君

葉慶元在2015年11月提報崇仁新村通海區,是1929年完工的判任官宿舍群,位於時日屏東書院和神社西側,今日範圍則是瀋陽街以南至青島街以北,集中於勝利路南北側。

2016年4月第一次會勘後北側眷舍群列冊追蹤,屏東縣文化資產保存所指出理由包含保存完整、構建精美,展現當時建築特色,並有再利用潛力。南側(B區)整體改建幅度比較大,在之前會勘時就不列冊追蹤。本次文資審議將列冊的北側(A區)12棟眷舍群登錄歷史建築。

隔著一條勝利路,躲過美軍轟炸的兩側飛行眷舍將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

審議會前幾日傳出屏東縣政府將拆除南側眷舍,工務處處長楊慶哲表示仍在討論當中。縣議員蔣月惠、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生曾鵬璇及友人劉容彰等一行人,在審議會當天清晨五點巡視南側區塊,並指出眷舍屋頂珍貴的黑瓦受到損毀,現場碎片四散。文化處表示已經將完整黑瓦放置倉庫,做為其他區域眷舍的修補建材。

屏東縣愛鄉協會期待縣政府能保存完整飛行部隊眷舍群,形成歷史城區。總幹事周芮宇提到這塊佔屏東市區總面積 1/550、0.12平方公里(約是屏東公園面積1.5倍)的眷舍群老樹環抱,是大武山下的一片綠洲,文化、生態並存的聚落群也是現成的觀光資源,希望能打造屏東的百年飛行故事聚落。


報導形成資訊揭露》 開/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屏東/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上)

(本文同步刊載於《 行南 》第八期網路版) ◎文/洪育增、陳品君、陳沛羽 夏季午後,與髮廊、代書處、各式各樣小吃、商店比鄰而居的「老李生活藝術」,正進行一場由「漫南方」主辦的旅遊講座。屋內兩側牆壁懸掛「小陽。春日子」主人劉孟玲展出的攝影作品,10坪的展演空間坐滿近20位聽眾,螢幕上一張張精彩中國風情照有賴於投影器材的使用,這是由「一碗豆腐」年輕老闆李嘉洺支援,他是上一場旅遊講座的主講者。「老李」店主在忙完眾人點餐之後,悄聲地加入聽眾之中,兩人和大夥兒同樣被主持人與講者的趣味互動逗得哈哈大笑。 「老李生活藝術」、「漫南方」、「小陽。春日子」、「一碗豆腐」分屬空間、活動舉辦、展覽策劃、器材支援,一場活動,不同專長、性質的年輕人,即使在人力、錢財等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仍藉由各方資源分享、組織、集結,達成一場廿餘人參與的小型講座。類似這樣的沙龍、藝文活動,近一年來逐漸在屏東各地萌芽,一股不容小覷的民間力量,為屏東在地藝文推廣激起陣陣漣漪。 根據屏東縣政府主計處20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屏東縣連續11年人口負成長,人口外流勢必對在地產業發展有所侷限。如何鞏固在地經濟,同時留住青年人才,提供年輕族群充足的就業機會與創業空間,也一直是地方上長久以來的課題。當官方的數據資料為人口動態帶來的負面訊息時,近一、兩年來,有群年輕人不約而同回到家鄉,他們在各種場合因緣際會結識進而互相合作,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使得外地人一談起屏東就想到墾丁而被忽視「屏東市區」,意外成為他們的實驗場域。 要活下去 就得待在大城市嗎? 出身於屏東六塊厝的大號文創公關公司執行長「阿鬨」簡瑞鴻認為,南北交通越來越方便以及近幾年來大環境經濟不景氣,是年輕人回鄉的主要原因。「大環境的改變使得到大城市發展不代表就是好的,這會是一個有趣的環境改變。『台北真的比較有機會嗎?一定要在台北才能做想做的事嗎?』、『當我真的要活下去時,一定要去大城市嗎?』」返鄉探尋的溫暖,可能是吃了大都市的閉門羹後的退路。對阿鬨而言,家鄉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從國高中美術班到大學視傳系,就算他目前已經在高雄獨資成立了兩家行銷和公關公司,最大的期待還是將經營公司的盈餘轉而投資在自己最在意的藝文產業。 2006年,阿鬨利用半年的時間在六塊厝老家第一次實行對藝文空間的實驗,引進獨立音樂、提供展演場地以及販售文創商品。雖然當時

「馬卡道在哪裡?」──沿山70公里的文化復振/專題目錄

攝影/陳品君 「 請問院長,你是山上漢人還是山下漢人? 」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在上任第一場質詢中這樣詢問行政院長張善政。從清朝「生番」/「熟番」到山地/平地行政區,都是統治者為了行政管理而對台灣南島語族群的區別。其中1940、50年代,更因選舉區域劃分和行政程序將平埔族群排除在今日法定原住民身分之外。 目前平埔族群大致可分為: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大武壠(Taivuan)、馬卡道(Makatao)。  本專題報導採訪 2015年入冬以後,在屏東沿山一帶舉行數場祭典的馬卡道族人,希望從「文化復振難題」、「耆老生命故事」、「族群遷移中的文化交流」三種面向,幫助讀者瞭解平埔族群在當代社會中,可能面臨的文化復振困境與挑戰。 目錄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註: 本專題部分內容(一、二篇合併調整版)刊載於 《報導者》〈 馬卡道在哪裡?沿山公路的平埔族群認同之旅 〉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導學生認識「變老」,以及如何與長者形成良善的互動

2014年小誌市集/來和雜誌創辦人面對面(中)

◎文/陳品君、陳顥文 編按:一年一度的 Not Big Issue 小誌/ 獨立刊物市集,今年6月7日、8日同樣在行者沙龍地下室舉行,本文介紹參展的四本報導型雜誌《 24電影誌 》、《 藍鯨 》、《 Solid Zine 》、《 White Fungus 》,訪談出版者的製作歷程。

屏東/復辦祭典第二年,老埤重現馬卡道族古謠

◎文字、攝影/陳品君 頭戴埔姜葉飾品,臉上顯露幾分羞澀,84歲的老埤村民潘阿採在主持人邀請下緩步走到廣場中央。眾人手牽起手環繞耆老,引領她進入記憶漩渦。緊閉雙眼,她回到跟著阿嬤參與祭典的16歲那年,彷彿時空隔閡不曾磨損隱去的名,阿採輕擺身子,一字字唱出彼時迴繞耳畔的馬卡道古謠。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