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蘭嶼專題/守護家園不敢大意 達悟族人防範未然

特稿/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當採訪團隊今年(20141月底至蘭嶼採訪,詢問蘭嶼當地人是否知道「蘭嶼特定區計畫」,以及了解程度時,許多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和居民談到,他們曾參與201311月份在東清部落舉辦的民間座談會。那場座談會上,他們從東清七號地自救會成員的口中,第一次耳聞「蘭嶼特定區計畫」,一直到採訪團隊訪問時,他們都還沒有獲得進一步消息。


達悟族人不敢大意,守護家園是他們無法卸下的天職。「先前台東縣政府擬定草案,白紙黑字都放在那裡了,若說要放棄,也該開個說明會說明。」針對台東縣政府未能出面清楚交代蘭嶼特定區計畫的後續進展,東清七號地自救會(下稱「東清自救會」)發言人張海嶼感到不安,他表示,目前自救會投注心力了解計畫是基於「防」,希望能保有屬於達悟族人的土地、人權。

2013129日,監察院在「東清七號地」糾正案文中提到,依照台東縣國有原住民保留地土地使用權同意書核發審核要,取得土地租賃及相關權利的人,才有使用台東縣原住民保留地的資格。台東縣政府回應,每當地方有用地需求卻沒有法源依據時,都會引用「國有公用財產無償提供使用之原則」第十條,以短期提供政府機關緊急業務之使用。

然而,這樣的法源引用拉到「東清七號地」一例中來看,監察院認為,台東縣政府是把應屬於原住民保留地的「東清七號地」解讀為「國有地」,在沒有經過部落及土審會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無償撥付給民間業者使用,因此監察院認定台東縣政府具行政疏失。

時間回到「蘭嶼特定區計畫」草案發布的201371日,台東縣政府在撤銷東清七號地變更為「混凝土預拌廠臨時土地」同意書的前一週,為解決「地方用地需求」的法源問題,台東縣政府也在這天發布「台東縣國有原住民保留地土地使用權同意書核發審核要點」修正內容,其中第二點增加:「政府機關於前項以外之國有原住民保留地,因施設公共設施之急需使用,或工程需要之臨時性設施,得申請核發使用權同意書。」東清自救會成員認為,此一修正等同破解台東縣政府無法取得保民保留地,未來台東縣政府核發原住民保留地土地使用權同意書給工程業者使用時,將有法源依據。

達悟族人近兩個月的防備,台東縣政府只花數天便破解為合法使用。此例一開,達悟族人不僅難以接受,更難對台東縣政府保有信任。

台東縣議員夏曼.瑪德能表示,在原住民保留地做任何規畫一定要取得當地同意,還沒取得同意就規劃是欺騙,他直言:「在不受到尊重的狀況下,我們先反對。」蘭嶼前鄉長周貴光也認為,即使目前「蘭嶼特定區計畫」沒有進入蘭嶼的跡象,但因過去達悟族人曾受騙,所以先防範的想法很正確,「蘭嶼人現在比較嚴謹地防守,但除了防守之外,也要會打擊。」




傍晚時分,3個孩子在海邊玩樂,口裡喊著一聲聲:核廢惡靈,滾出蘭嶼。攝影/何怡君

(待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屏東/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上)

(本文同步刊載於《 行南 》第八期網路版) ◎文/洪育增、陳品君、陳沛羽 夏季午後,與髮廊、代書處、各式各樣小吃、商店比鄰而居的「老李生活藝術」,正進行一場由「漫南方」主辦的旅遊講座。屋內兩側牆壁懸掛「小陽。春日子」主人劉孟玲展出的攝影作品,10坪的展演空間坐滿近20位聽眾,螢幕上一張張精彩中國風情照有賴於投影器材的使用,這是由「一碗豆腐」年輕老闆李嘉洺支援,他是上一場旅遊講座的主講者。「老李」店主在忙完眾人點餐之後,悄聲地加入聽眾之中,兩人和大夥兒同樣被主持人與講者的趣味互動逗得哈哈大笑。 「老李生活藝術」、「漫南方」、「小陽。春日子」、「一碗豆腐」分屬空間、活動舉辦、展覽策劃、器材支援,一場活動,不同專長、性質的年輕人,即使在人力、錢財等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仍藉由各方資源分享、組織、集結,達成一場廿餘人參與的小型講座。類似這樣的沙龍、藝文活動,近一年來逐漸在屏東各地萌芽,一股不容小覷的民間力量,為屏東在地藝文推廣激起陣陣漣漪。 根據屏東縣政府主計處20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屏東縣連續11年人口負成長,人口外流勢必對在地產業發展有所侷限。如何鞏固在地經濟,同時留住青年人才,提供年輕族群充足的就業機會與創業空間,也一直是地方上長久以來的課題。當官方的數據資料為人口動態帶來的負面訊息時,近一、兩年來,有群年輕人不約而同回到家鄉,他們在各種場合因緣際會結識進而互相合作,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使得外地人一談起屏東就想到墾丁而被忽視「屏東市區」,意外成為他們的實驗場域。 要活下去 就得待在大城市嗎? 出身於屏東六塊厝的大號文創公關公司執行長「阿鬨」簡瑞鴻認為,南北交通越來越方便以及近幾年來大環境經濟不景氣,是年輕人回鄉的主要原因。「大環境的改變使得到大城市發展不代表就是好的,這會是一個有趣的環境改變。『台北真的比較有機會嗎?一定要在台北才能做想做的事嗎?』、『當我真的要活下去時,一定要去大城市嗎?』」返鄉探尋的溫暖,可能是吃了大都市的閉門羹後的退路。對阿鬨而言,家鄉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從國高中美術班到大學視傳系,就算他目前已經在高雄獨資成立了兩家行銷和公關公司,最大的期待還是將經營公司的盈餘轉而投資在自己最在意的藝文產業。 2006年,阿鬨利用半年的時間在六塊厝老家第一次實行對藝文空間的實驗,引進獨立音樂、提供展演場地以及販售文創商品。雖然當時

2014年小誌市集/來和雜誌創辦人面對面(下)

◎文/陳品君、陳顥文 編按:一年一度的 Not Big Issue 小誌/ 獨立刊物市集,今年6月7日、8日同樣在行者沙龍地下室舉行,本文介紹參展的四本報導型雜誌《 24電影誌 》、《 藍鯨 》、《 Solid Zine 》、《 White Fungus 》,訪談出版者的製作歷程。

2014年小誌市集/來和雜誌創辦人面對面(中)

◎文/陳品君、陳顥文 編按:一年一度的 Not Big Issue 小誌/ 獨立刊物市集,今年6月7日、8日同樣在行者沙龍地下室舉行,本文介紹參展的四本報導型雜誌《 24電影誌 》、《 藍鯨 》、《 Solid Zine 》、《 White Fungus 》,訪談出版者的製作歷程。

屏東市/笛子不只是笛子,屏大學生DIY樂器重現vuvu年代的聲音

  ◎文/陳品君 還記得曾經在學校音樂課用直笛吹過什麼曲子嗎?屏東大學學生DIY了只有3孔的雙管鼻笛,簡單的幾個音卻令金曲製作人回味再三。 這些從竹管流瀉出來的樂音雖然生澀,但學生吹奏起來還是悸動不已,不禁令人遙想前人在吹奏口笛、鼻笛、口簧琴時,是懷抱怎樣的心情呢?

蘭嶼專題/談未來發展 蘭嶼的觀光問答題(下)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觀光發展的第一步:在地食材在地生產 達悟族人家門前,出海捕來的飛魚與清洗過的衣物掛在一處,形成有趣的畫面。攝影/何怡君 在蘭嶼,達悟族男性現今仍會出海捕飛魚,婦女則會到地瓜、芋頭田耕作。不過日常餐桌上仍會出現的飛魚、地瓜、芋頭等家常食物,並不能在蘭嶼島上加工製成特產,但是遊客一年四季卻都能在台東機場購買標榜「蘭嶼特產」的伴手禮。  「像飛魚餅或地瓜餅,不是我們的飛魚和地瓜。」東清自救會成員謝男海說。現今蘭嶼島上並無食品加工廠,遊客人手一包,打著「蘭嶼特產」名號的伴手禮,像是飛魚餅、地瓜餅,都是產製於台灣本島,再運至蘭嶼和各個地方。 謝男海和野銀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廖明德均希望政府能加以輔導食品加工業,像是將當地特產加工,成為飛魚魚鬆、地瓜餅等。謝男海提及,蘭嶼以前曾有食品加工廠,但因為股東利益糾紛而關廠。他建議,政府可排除私人參股,以農、漁會形式,輔助當地人建設食品加工廠。 至於特產產量是否能滿足遊客的需求,謝男海認為,「有這個東西(加工廠)時,會鼓勵大家去種,才有收入,」如此之下,也能把人才留在蘭嶼。廖明德覺得,政府可以安排專業老師輔導當地居民加工、產銷。 觀光發展的下一步:融合當地特色,做好觀光管理 紅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明輝談及蘭嶼未來的觀光發展時,拋出許多想法。他想在紅頭部落發展觀光夜市,但並非賣台灣夜市常見的蚵仔煎、土虱,而是選用「媽媽種的地瓜、芋頭」等蘭嶼在地傳統食材,研發芋頭糕、芋頭泥、飛魚大餐。與謝明輝的概念類似的是野銀部落旺季時的部落夜市。廖明德說,族人可藉此賺取比較好的收入。 除了美食之外,蘭嶼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你絕對不相信,蘭嶼有這麼大的樹,要3個人抱。」謝明輝興致盎然分享,紅頭部落去年(2013)剛完成近一公里長的森林步道,裏頭有狐狸、角鴞等動物出沒。他說,當遊客去那欣賞蘭嶼的生態之美時,就能了解他所說,「為什麼一直要保護蘭嶼的東西。」 位於台灣邊陲的蘭嶼,發展觀光時缺乏主責單位。朗島教會傳道王榮基點出,台東縣政府要管16個觀光處,很容易忽略蘭嶼。像是蘭嶼與綠島同是觀光島,綠島的觀光問題隸屬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統籌,蘭嶼則無上級管理單位。在蘭嶼沒有觀光專責單位之下,遊客遊玩發生交通、消費糾紛時,只能求助私人管道。 王榮基比喻,「蘭嶼沒有觀光專責單位,就像沒有

「馬卡道在哪裡?」──沿山70公里的文化復振/專題目錄

攝影/陳品君 「 請問院長,你是山上漢人還是山下漢人? 」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在上任第一場質詢中這樣詢問行政院長張善政。從清朝「生番」/「熟番」到山地/平地行政區,都是統治者為了行政管理而對台灣南島語族群的區別。其中1940、50年代,更因選舉區域劃分和行政程序將平埔族群排除在今日法定原住民身分之外。 目前平埔族群大致可分為: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大武壠(Taivuan)、馬卡道(Makatao)。  本專題報導採訪 2015年入冬以後,在屏東沿山一帶舉行數場祭典的馬卡道族人,希望從「文化復振難題」、「耆老生命故事」、「族群遷移中的文化交流」三種面向,幫助讀者瞭解平埔族群在當代社會中,可能面臨的文化復振困境與挑戰。 目錄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註: 本專題部分內容(一、二篇合併調整版)刊載於 《報導者》〈 馬卡道在哪裡?沿山公路的平埔族群認同之旅 〉

屏東/民團文資提報 崇仁新村通海區未獲全數登錄

◎文字、攝影/陳品君 屏東市區擁有全國少數大面積日治時期飛行部隊眷舍群,2015年民間團體屏東縣愛鄉協會提報崇仁新村通海區為古蹟,17日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會通過該區北側12棟官舍登錄歷史建築。